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国内 > 正文

侗族“小村民”登上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 背后有段成都社区的温暖故事

2023-08-14 07:23:27 成都商报

长嘴壶表演、川剧变脸、俄罗斯音乐人独唱……近日,“在成都·听东西”——2023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高新站在铁像寺水街举行。令人关注的是,4名穿着民族特色服装的孩子登台亮相,带来了贵州省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侗族大歌。


(资料图)

初登舞台的孩子们用激情奔放、节奏明快、神秘悠远的歌声感染了群众。他们是谁,为何出现在舞台上?记者来到成都高新区石羊街道盛华社区,听盛华社区自组织队长罗婷讲一讲这群孩子背后的故事。

“小村民”唱响侗族大歌

“这4个孩子来自贵州从江县的小黄村,他们最小的才上3年级,最大的已经考上了大学。”坐在盛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台旁,罗婷如数家珍般向记者道出了孩子们的基本情况。

位于贵州从江县的小黄村,被称为“歌的故乡”“歌的海洋”,罗婷带领的社区自组织与小黄村结缘已久。“几年前,我们找到了小黄村,并在此开展了乡村振兴项目。今年,我们了解到村里的孩子敏艳考上了大学,敏珍小学毕业,翔哥在期末考了第三名,敏嘉也成绩优异。为了奖励他们,也是为了试点游学项目,我们邀请他们来了成都。”

科技馆、熊猫谷、双子塔、电影院……城市里的一切都让孩子们觉得很新奇,他们切身感受到现代城市的魅力。侗族“小村民”来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源地小黄村,适逢2023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高新站活动,盛华社区相关负责人意识到这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会,同时也是孩子们接触世界的绝佳契机,于是邀请他们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。

罗婷告诉记者,“但当时音乐周的活动即将开始,曲目和环节已定。在盛华社区的帮助和多方对接下,孩子们得以在音乐周活动最后的环节登场。”

作为侗族文化传承的载体,侗族大歌已经深深刻印进了孩子们的脑海中。“没有经过排练,直接上场。孩子们在台上唱了《四季劳动歌》《猫头鹰》《筑塘歌》《青蛙歌》等劝农歌,一共演出了4分多钟。成都市民、国际大体联的工作人员,还有我们社区的居民在台下都被这节奏明快、神秘悠远的歌声深深感染了。”

“社区的小朋友们成了他们的‘粉丝’,国际大体联的工作人员也纷纷与孩子们合影留念。”罗婷还讲了一个有趣的细节。“表演结束后,孩子们还给国际大体联的工作人员送上了来自小黄村的古朴的‘幸运手环’。当时敏艳因为不会英文,所以错失了和外国友人直接交流的机会。活动结束后,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习好英语。”罗婷笑着告诉记者,这对她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改变,“随后,社区自组织的队员们为他们送了许多英语绘本,让他们带回小黄村。”

“澳力给”为小黄村加油

罗婷所带领的社区自组织还有个很有趣的名字——“澳力给”。

“我们的社区自组织成立于2020年,当时征集名字时,队里的小朋友提出了‘澳力给’这个名称。一是因为有来自澳大利亚的社区居民在组织中担任工作人员;二是因为这个名称代表着‘加油’,这也正是对成员的最好激励。”罗婷告诉记者,目前社区自组织队伍正在逐渐发展壮大——由2020年的几十人,扩充到2023年的180余人。

记者了解到,该社区自组织的发展方向针对乡村振兴和儿童教育。几年前,罗婷与同伴发现了宛如世外桃源的侗族村落小黄村,便在此开展了“桃花源”文化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,“此次孩子们前往成都游学,正是小黄村试点项目中的一环。”罗婷向记者介绍。

小黄村与城市相比较为落后,当地居民们只能依靠种地自给自足,但没有渠道售卖粮食变现。“当孩子们上学需要学费时,家长们就只能外出打工赚钱,这也使得不少孩子成为‘留守儿童’,从而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。”

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罗婷所在的社区自组织依托社区资源,力图向小黄村的居民们提供在地就业的机会,“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小黄村的扎染技艺是特色,当地的居民会用板蓝根做染料,制作出晕色丰富、富有趣味的扎染手工制品。因此,我们组织了当地的居民制作扎染、侗绣等手工艺品,我们再将这些产品带到盛华社区售卖,这也给他们带来了平均每人每年一万多元的收入。”

从纺线、织布、扎染到手工艺品的制作,每个环节都由当地村民完成,这份收入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。罗婷介绍,他们还计划扩大项目覆盖的人数,让小黄村的更多村民受益。

记者了解到,小黄村的乡村振兴项目只是一个试点项目,接下来社区还将在高新区、石羊街道的指导下,统筹支持社区自组织队伍资源,以交流研学的方式,对口支持高新区定点帮扶的甘孜德格县。

“从2017年的几百人,到如今的1400余人,已经有26个社区自组织在盛华社区生根发芽,像这样的功能性的自组织在社区还有很多,他们在科技创新、环境保护、乡村振兴等方面大有可为。”高新区盛华社区党委书记陈明说道。

记者 叶燕 吕佳羽

(来源:成都商报)